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基地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基地动态>>信息发布>>正文

第三届考古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工作坊顺利召开

发布方:  发布日期:2023-11-21 浏览次数:  

20231119日,由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主办的第三届考古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工作坊在宁夏大学怀远楼成功举行。来上海博物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甘肃武威市考古所、景德镇陶瓷大学、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北方民族大学、银川西夏陵管理处、宁夏大学等多家考古文博机构、高校和我校师生参加了此次工作坊。


开幕式由本次工作坊召集人宁夏大学陈雪飞副教授主持。副院长于光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副院长于光建副教授代表学院向与会的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在致辞中谈到,1114日,全区文物工作会议在银川召开,会议提出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积极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新目标,新使命。本次工作坊的召开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和宁夏全区文物工作座谈会精神,更好地发挥新时代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事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作用。希望通过第三届考古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工作坊这一交流平合,各个学科的青年学者相互探讨合作,碰撞出学术的火花。

来自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马晓玲副研究员和上海博物馆的胡嘉麟研究研究员作为特邀专家,分别做了从宁夏北朝隋唐墓葬看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和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专题报告。马晓玲副研究员的报告对于深化我们对于中古时期宁夏地区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同时对于在考古学视野下研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胡嘉麟研究院的报告引发师生对于策展理念和策展思路的思考,以及如何在展览中突出中国之源、中国之中、中国之本。两场专题报告引发了在场嘉宾和参会学者的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交流充分。

此次工作坊内容丰富,主题聚焦中华文明起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与中华民族文明特征阐释、丝路沿线考古研究,考古学、博物馆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西北地区出土文物所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几大主题。与会学者们交流内容涉猎广泛,考古学研究有曾发茂《敦煌石窟鸟冠图像研究》,杨茗皓《西夏官窑与民窑的黑白色彩倾向研究》,赵启杰《武威汉晋墓几何纹壁画研究》,郭文泾《大汶口文化拔牙葬俗研究》;文物研究方面有罗宜拙《北朝至唐朝的胡瓶研究》,,文物研究方面张世奇《从金刚杵看唐宋时期丝路文化交流——以高昌回鹘佛教壁画中独股杵为中心》,郭明明《宁夏彭阳宋金墓所见人鱼图像研究》,于光建《交往交流交融视野下的西夏金银器再认识》;博物馆学研究如刘峰《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以西夏博物馆基本陈列展为例》,苗亚婻《从九层妖塔到阿柴王陵——青海都兰热水墓群精品文物展看中华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遗产研究有尤桦《西北地区考古与农田水利发展研究》,公众考古研究谢伟涛《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新媒体角度探讨公众考古》。此次工作坊的报告基本反映了目前一些重要的学术前沿问题,也体现了当前青年考古学者们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水平。马晓玲副研究员和胡嘉麟研究员分别针对青年学者的学术报告进行点评,不仅为青年学者学术上提出了鼓励和希望,并就学术问题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建议,有利于青年学者们的成长和学术进步,达到很好的效果。


工作坊闭幕式由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于光建主持。特邀专家马晓玲副研究员和胡嘉麟研究员分别对本次会议进行了专业总结,并指出文博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肩负起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责任担当和使命情怀,发挥考古学、文物学、博物馆学在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形成的中的独特价值和专业优势,为全面提升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贡献力量。


copyright@ 2010 版权所有: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地址:中国·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电话:0951-2061080 传真:0951-2061083 邮编:750021 E-mail:xxx@nx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