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媒体西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媒体西夏>>报纸报道>>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报道宁夏大学中俄西夏学研究合作成果丰硕

发布方:  发布日期:2016-12-21 浏览次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19日第1

本报记者    张春海

  一个学科,一个古国,吸引了两个国家学者的目光。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中俄两国学者在西夏学领域携手合作,以丰硕成果,推动了西夏学的研究进程。1210日,两国专家携手完成的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在银川举行的“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成果出版座谈会”上亮相。

  西夏学研究进展顺利

  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荒漠中的黑水城,是众多西夏学研究者心目中的圣地。它曾是西夏北方的军事重镇,1226年被蒙古大军攻破。元亡以后,该城随之废弃。

  黑水城废弃500多年后,1908年、1909年,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率队先后两次从黑水城盗走大批珍贵文献、文物。

  西夏学研究是中俄两国共同关注的学术领域。中俄学者对西夏学的合作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2年,《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推出西夏文专号,伊凤阁、聂历山等俄罗斯西夏学家的研究成果与罗福成等中国学者的文章,一同出现在这期专号中。这一阶段主要是两国学者个人间的联系与交往。

  中俄学者真正具有实质意义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合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合作,将俄藏黑水城文献陆续公之于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对此记忆犹新。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和常务副院长汝信对整理、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非常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合作整理出版这批文献提供了资金支持。经过艰苦的谈判,中国学者终于踏上了艰苦而充实的文献整理之路。

  1996年,《俄藏黑水城文献》开始推出。目前仍在陆续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为西夏学成为显学奠定了文献基础。

  2009年,成立中俄人文合作交流框架下的西夏学合作研究机构——中俄(俄中)西夏学联合研究所,合作研究从专家个人、研究单位上升到国家层面,研究内容是在西夏文献整理出版基础上的深入研究,研究范围除俄藏西夏文献外,还包括中国藏、英藏、日藏、法藏西夏文文献等。

  20161210日,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中方所长杜建录和俄方所长波波娃共同主编的“西夏文献研究丛刊”、杜建录主编的《中国藏黑水城文献释录》(以下简称《释录》)等研究成果亮相。

  杜建录向记者介绍,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取得成绩,首先是因为国家的支持和重视,其次是由于多年积累成长起来了一支研究队伍。相信在两国政府的支持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学研究会取得更丰硕成果,为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在波波娃看来,希望以后双方合作更加紧密,更多俄罗斯西夏学学者参与其中。

开掘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宝藏

   在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成果中,《释录》引人注目,《释录》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整理编纂,前后历时7年。它也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

  虽然惨遭盗掘,劫余之后的黑水城遗址仍留下了大量珍宝。从20世纪20年代参加中瑞(瑞典)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的黄文弼起,到80年代的两次大规模发掘,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黑水城遗址发现了大量文书,其中主要是汉文文书。2008年,《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以下简称《文献》)出版,共收录原始文献4213件,主要为社会文书,约占全部文献的95%,其中历史文献价值弥足珍贵。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叙录,才能最终摸清楚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家底。整理研究出土文书有相当的困难。文书多是残页,缺头少尾,保存不佳,字迹模糊不清。而且社会底层中常用的户籍、账目、契约等书写时多用俗字,因要求快捷。及时,往往以草书写就,云龙变换,难以辨识。只有在准确录文的基础上,才能使相关文献得到正确的诠释和运用,避免研究误入歧途。

 《释录》被视作西夏学研究的“百科全书”。史金波表示,《释录》的出版将极大方便西夏学专家查阅、使用,进而对书中收录的数千件文献做深层次研究。

 “《释录》是《文献》的姊妹篇,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整理研究,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杜建录如此表示。

   

copyright@ 2010 版权所有: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地址:中国·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电话:0951-2061080 传真:0951-2061083 邮编:750021 E-mail:xxx@nx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