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人才培养

 
西夏学研究院举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论坛首场学术报告会

5月22日下午,西夏学研究院“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论坛”首场学术报告会在研究生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报告会由杜建录院长主持,西夏学研究院部分老师及中国少数民族史博士点、专门史硕士点、中国古代史硕士点、民族学硕士点的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学术报告会上,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崔明德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古代和亲的发展演变》的学术讲座,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希隆教授做了题为《清朝统一新疆及其历史意义》的学术讲座。两场讲座学术性强,与会师生受益良多。

西夏学研究院一贯重视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论坛”是自治区批准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本论坛主要面向全区及周边地区研究生培养单位发布和征集有关“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主题的研究课题,邀请高水平学者到论坛开展学术报告活动,本院研究生参与讨论和交流。旨在倡导优良学术风气,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学科开放,活跃学术气氛,宣传宁夏高校文史领域研究特色与专长,扩大高级专家和专门人才在区内外的学术影响。支持基础性研究,鼓励跨学科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展示研究水平。强化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学术创新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推进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西夏学研究院科研教学基地在统万城挂牌

2009-10-7

9月26日,西夏学研究院科研教学基地在陕西靖边县统万城故地挂牌。

统万城古城遗址是我院建立的第五个科研教学基地,也是我院在区外设立的首家基地。在西夏故地建立科研教学基地是我院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加强西夏产业开发研究的有效手段。

西夏学研究院师生赴西夏故地参观考察

2009-10-7

9月26日至27日,西夏学研究院科研人员与硕、博士研究生前往陕西、内蒙古,寻访统万城、宥州城故址。沿途还踏勘了明长城遗迹。

统万城是我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的国都遗址,位于陕西省靖边县最北端58公里处的白则村。据史料记载,统万城建设历时六年,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白石灰、白粘土以糯米汁搅拌,蒸熟进行注灌,类似于今天的浇注法,城墙坚固可抵刀斧。

统万城在长时间内是北方的重镇之一,唐时曾为夏州治所、定难军节度使治所。北宋初,党项人李继迁占据统万城。宋淳化五年(994),因西夏军队常以统万城为依托侵扰北宋,宋太宗下令毁掉统万城,将百姓迁往宥州、绥州等地。至道三年(997),宋真宗即皇帝位,下诏赐李继迁为夏州刺史,并将李继捧所献之夏、银、绥、宥、静等州地归还给拓跋李氏统治,从此,沦亡了十五年的、原属夏州地方政权所有的夏州等地重新由党项人所控制。统万城遗址是我国古代匈奴族遗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古代文化史以及经济政治、城市建筑、军事、地理变迁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宥州古城位于今鄂托克前旗境内毛乌素沙漠南沿无定河畔的城川乡。历史上的宥州,其治所曾有过两次迁移。旧宥州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置,治延恩县(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南),主要安置附唐的突厥人。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乌海市及鄂托克旗一带,代宗宝应后废。宪宗元和九年(814),又置,新宥州在夏州西北,元和十五年(820),移宥州治夏州之长泽县(今鄂托克旗东南城川古城),宥州治所又移至夏州西南。西夏开国之初,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的疆域包括银州、绥州、夏州、宥州等22州。1227年城毁。清代学者沈垚《落帆楼文集》卷二收录有《宥州答问》,就宥州城沿革进行过考证。

西夏王陵之行

2006-11-14

2006年11月10日,西夏学研究中心杜建录主任、田金明书记带领中心2005、2006级研究生前往西夏博物馆及西夏王陵参观、学习。

在西夏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十多名研究生参观了馆内所收藏的,西夏时期各种军事、艺术、宗教及日常生活、生产等文物,对西夏的历史有了更具体、更形象的了解。

杜建录主任亲自向学生们讲解了西夏王陵的历史及其建筑特色。此次西夏王陵之行,激发了学生们浓厚的学习热情及兴趣,对今后的学习研究有深远的影响。

西夏访古

2005-12-2

2005年11月21—28日,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和银川贺兰山岩画管理处的专家共同考察了鄂尔多斯高原、横山山地以及黄河后套平原。这里是西夏的故地,我们不仅搜集到《中国藏西夏文献》中的金石资料,还拍摄了大量西夏古城寨图片。

21日下午两点半左右,考察组首先来到盐池县,在县博物馆负责人的陪同下,参观了馆藏历史文物。盐池博物馆是自治区四十大庆时的仿古建筑,2008年五十大庆时又要重建。从博物馆出来,我们又来到县北20余公里的张记场汉城遗址。古遗址已夷为农田,在方圆数公里的平地上,裸露着成堆的汉陶残片,有器皿,也有砖瓦,大家兴奋起来,叫喊着,对比着各种各样的纹饰。可惜这样重要的古城遗址,没能把它保护起来。

在张记场汉城遗址逗留30多分钟后,我们一行继续北上,到达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和旗旅游局、接待办、文化局领导会晤,晚餐的气氛在蒙古族的敬酒歌中热烈起来。

为了抓拍到日出时的古宥州城,22日早晨七点,我们从鄂前旗出发,前往旗南的城川镇。实际上,我们赶到时,太阳已经半竿高了。历史上有几个宥州城,我们所看到的是唐朝为护党项而筑的宥州城,也即后来的西夏古宥州。城址现保护起来了,附近的居民都迁走了,只有城西南角上,还住着一对老夫妇,大爷姓戴,我们在他家的院子里发现了两块西夏手印砖。

十点在城川镇政府食堂吃过早点,然后东进,中午到达陕西靖边县,县文化文物局李局长派专人带考察组享受当地的风味羊肉。下午在县文管办拍摄了两块墓志拓片。随后前往统万城。统万城为匈奴人赫连勃勃的国都,也是党项夏州政权的所在地,俗称白城子。由于路线不熟悉,从黄蒿界下了高速后,又跑了很长时间的土路,汽车的轮胎也颠破了,赵师傅忙乎了一个钟头,才把备用胎换上。从白城子回来,为了能找一个清真餐馆,我们的车在靖边县城绕了无数次。

23日早晨,和靖边县文管办李文海主任话别后,驱车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审旗,旗文管办白庆元主任带我们拍摄了李继筠等四块墓碑拓片,并详细介绍了拓跋李氏墓地情况。

下午赶到陕西省榆林市。榆林近年来发展很快,城市规模也比较大。市文物保护研究所领导请来老主任康兰英女士,和考察组共进晚餐。康老师退休后,被北京大学聘为研究员,她的《榆林碑石》一书,为我们此行提供了重要线索。

24日上午,拍摄了拓跋守寂等七块墓碑拓片。午饭后前往米脂县,途中考察了黑龙潭庙会、李自成行宫。李自成行宫和米脂中学相连,中学还占有一部分“行宫”。“行宫”主体依山而建,据说闯王回来住过两次。米脂县博物馆就在“行宫”内,据馆长介绍,“行宫”正在申报“国保”单位。“行宫”内有“米脂婆姨”风采展览,“米脂婆姨”成为一个注册品牌。原计划住在米脂,因时间尚早,我们继续沿无定河南下,天黑前到达绥德。绥德县是著名的大理河与无定河交汇处,城中间突兀出一座高山,山上有秦太子扶苏墓,山下是秦大将蒙恬墓,县文管所就在山上。

25日,驱车横山县堂岔镇,考察了西夏古银州城,古银州城内已住满了人家,城址也看不到了。但村民都知道这里是古银州城。山脚有一戏台,上书有“银州剧场”四个大字。靠山的台地上有一座关帝庙。

从银州古城出来,继续沿着崎岖山路,经响水镇、五龙山、殿市镇,到达李继迁寨。村民见来了“干部”,纷纷围了上来。在村庙会主任的陪同下,参观了李自成出生地,横山县政府在这里立了一块碑。村民知道闯王出生在这里,而不知道有个李继迁。这里民风淳朴,据介绍出了不少大官,市长就有好几个,但村里的面貌并没有改变。一村民询问道:“夏天李自成十四代孙来看过,把我们的相都照走了,这次没把相带来吗?”村民抱怨着,来了多少领导都不顶用。会长对我们抱了很大的希望,说下次带些钱来,在这个地方修个李自成纪念亭。

在李继迁寨的村头,有一座古老的魁星楼,侧旁小庙供有马神、送子娘娘等。魁星楼年代久远,原来没有塑像,近年塑了魁星、太上老君等。下午四点多离开李继迁寨,约三十多分钟的路程,到达横山县。横山县取名横山,古横山是宋夏两国的界山,当年两国在这里进行过无数次争战。

26日从横山县出发,经榆林直趋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途经成吉思汗陵旅游区,门票90元,一位姓万的管理人员是内蒙古教育学院的教师,听说我们是搜集资料的教授,让我们免费参观。目前落成的是参观区,明年再投资及几个亿,修建娱乐区。万先生自豪地说:“我们要打造世界旅游品牌”。

鄂尔多斯市博物馆正在重建,文物全部装箱。我们只好继续前进,天黑前到达雄壮的钢城包头。27日上午在新落成的包头博物馆,参观岩画、唐卡等专题展览。中午赶到巴彦淖尔市(临河市),受到市文化局马局长、博物馆韩馆长的热情款待。

28日到达杭锦后旗所在的陕坝镇,参观了设在河套酒厂的“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随后沿着砂石路到达汉代鸡鹿塞城,同行的贺吉德主任介绍,王昭君就是从这个塞口出塞的。

乌海为乌达与海波湾的合称,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下午四点半在市博物馆见到我们要找的一座残碑与石像生。武汉大学陈国灿先生考证,该碑是西夏参知政事碑,乌海市博物馆则将此碑定在唐代。

与贺兰山岩画亲密接触

2005-11-18

2005年10月22日,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中心师生到贺兰口风景区参观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主任、研究员、西夏学兼职教授贺吉德老师亲自做导游并予以精彩讲解。据贺老师介绍,贺兰山岩画以多种表现手法记录了古代人类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民俗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被称做“人类早期艺术的化石”、“游牧民族用艺术形象描绘的史诗”。在一些记录有西夏字的岩画前,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进行识别,想检验一下自己平时学习西夏文的成果。

贺老师还带领师生参观在阶地发现的两处早期人类居址,居址中发现有灰坑遗迹及古人类用于缝制的骨锥和用于切割的骨片,在周围地区,还发现有石器和陶片等,由器形判断,主要为缺罐、盆、钵等日用器皿,主要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贺老师知识渊博,讲解生动,同学们听得也极为认真、投入。

在参观文化遗址过程中,西夏学研究中心师生兴致很高,2004级研究生郭良同学发现一尊完整的镶嵌式佛像砖。据专家介绍,这种西夏佛像砖在西夏是首次发现,受到岩画管理处的高度重视,更为这次贺兰山之行增添了考古色彩。

中午时分,贺老师用贺兰山特有的山珍、蝎子酒和苹果等热情招待西夏学研究中心的师生,酒桌上气氛热烈,欢声笑语不断。离开贺兰山时,贺老师告诉大家贺兰山岩画目前已经申报世界文化艺术遗产,并被国家有关部门受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种人类原始艺术的魅力,同时表示欢迎西夏学研究中心的研究生以后到岩画管理处实习研究。

贺兰山之行勘称“文化之旅”、“艺术之旅”、“考古之旅”。研究生们在与岩画亲密接触的过程当中,不仅感受到岩画文化的神秘和艺术魅力,提高了艺术鉴赏水平,增加了许多考古知识,而且学习和实践的兴趣空前高涨,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copyright@ 2010 版权所有: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 地址:中国·宁夏·银川·西夏区文萃北街217号 电话:0951-2061080 传真:0951-2061083 邮编:750021 E-mail:xxx@nxu.edu.cn 本网站得到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西夏文献文物研究》资助